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企業一直依賴將製造能力轉移到海外以保持競爭力。 雖然這提高了盈利能力,但只有最大的跨國公司才能獲得可靠的海外製造。 在本文中,我們將概述製造供應鏈如何從僅供最大、最成功的公司使用,轉變為通過外包廣泛供各種規模的公司使用。 為此,我們將研究規模經濟是如何商品化的,讓較小的參與者獲得製造、供應鍊和物流規模經濟的機會,而這些規模經濟迄今僅適用於更大的跨國組織。[1] 這種規模商品化讓像 IDW 這樣的公司不僅可以重組我們的製造鏈,還可以重組我們設計產品的方式,並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產品。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只有最大的公司才有能力通過海外製造獲利。 他們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 一般而言,公司會與海外製造設施合併或簽訂獨家大型合同。 連同製造業,這將需要收購或與運輸和物流組織建立關係,以將成品交付市場。 因此,公司將擁有一個廣泛的系統,他們可以在其中設計產品、在海外製造這些產品並將這些產品推向市場。

這種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具有許多不同的競爭優勢。 首先是開展此類業務所需的規模使公司免受競爭,即使在動蕩的世界市場條件下也能實現持續增長和盈利。[2] 這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即很少有競爭對手能夠獲得進行類似規模運營所需的資源。 第二個優勢是,它允許公司簡化內部流程,盡可能減少多餘的部分,從而在組織中創建高效的價值鏈。 然而,這是有代價的。 具體來說,為了正確利用這種方法固有的規模經濟優勢,公司需要擁有與組織集成的極其龐大的物流和支持服務。[3] 這增加了他們的經營範圍,以及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成本。

這種利用規模經濟來減少競爭的方法在過去幾年中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 製造業,尤其是海外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潛在的供應過剩已經開始商品化。 這意味著,與其強迫公司將製造工廠納入其控股,或迫使製造商與一家大公司簽訂生產合同,不如利用供應鏈中的產能過剩來承包製造,同時製造商可以簽訂多份合同。 此外,製造業潛在的產能過剩自然會導致製造商之間的競爭加劇,從而壓低生產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同時使它們更容易獲得。[4]

潛在產能過剩不僅存在於製造業本身,還存在於將產品運送給客戶所需的物流服務中。[5] 從本質上講,這使公司可以利用產能過剩的機會將供應鏈的各個方面外包出去。 這方面的優勢值得深入研究。 首先,將這些流程外包而不是在內部生產它們的成本要低得多。 通過利用用於製造和運輸產品的現有基礎設施,公司可以降低整個價值鏈的間接成本。 這會顯著降低最終消費者的成本。 第二個優勢是,通過外包製造和物流,公司可以將資源轉移到其他領域,如研究和設計、客戶服務和外展以及質量控制。 這導致產品設計更好、質量更高、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同時生產成本遠低於過去。

通過利用外包製造和物流,像 IDW 這樣的公司能夠將他們的資源和重點轉移到直接使他們的客戶受益的途徑上。 可以更好地設計製冷裝置,以經濟高效地提供附加值,並允許靈活地適應影響消費者的環境和監管變化。 此外,使用尖端材料並利用更好的質量控制以更高質量生產製冷裝置。 最後,外包製造可以更緊密地整合商品的生產方式和最終消費者的需求。 IDW 和其他利用外包製造的公司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將反饋納入他們的設計,從而比過去更快地將產品更新推向市場。 通過利用外包製造和物流,間接成本得以降低,整個供應鏈能夠更有效地運作,從而生產出成本更低、使用壽命更長且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更高質量的產品。

 

[1] Maxwell Wessell,“規模的商品化”, “哈佛商業評論”, 2012 年 4 月:XNUMX.

[2] 同上2。

[3] 同上,2-3。

[4] 德勤諮詢,“製造業的顛覆”,2016 年:19-22。

[5] Wessell,“規模的商品化”,3-4。